当前位置:主页 >放疗信息 > 医学资讯 > > 文章内容

百年放疗 | 王俊杰教授:目标导向发展放射治疗,广阔天地

发布时间:2022-08-08 09:52:49浏览:

2022年8月5~7日,期待已久的第十七次全国放射肿瘤治疗学学术会议终于召开。

 

本次会议期间,中华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学分会主任委员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疗科主任 王俊杰 教授发表了题为《中国肿瘤放疗区域中心建设的框架性构想》的主题演讲,对放疗百余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,并对国内放疗的发展提出了框架性构想。

 

我们扼要梳理了王俊杰教授本次演讲的部分内容,与各位同道分享(完整演讲内容请您登录会议官方网站观看)~~如果您觉得哪些方面需要补充,欢迎文末留言!

 

 


 

王俊杰 教授

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主任委员

 

|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放疗科主任、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。北京大学医学部放射肿瘤学系主任、北京大学医学部近距离治疗与研究中心主任。

| 培养硕士和博士20多名,发表SCI文章21篇,国内核心期刊300余篇,主持基金5项。专业特长:肺小结节穿刺和微创治疗。头颈部肿瘤综合治疗、肺癌、食管癌、前列腺癌、直肠癌、椎体肿瘤、软组织肿瘤综合治疗和各种复发、转移癌的微创治疗。

| 学术职务: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分会主任委员、北京医学会放射肿瘤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、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。

 

王俊杰教授表示,放射治疗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,最为重要的即是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。在肿瘤治疗的三大手段中,放疗能够独立使用进行根治性治疗,也可以配合手术、化疗,还可以姑息减症,这是外科和化疗是无法比拟的。

 

 

1

放射治疗具有丰富的内涵

 

 

 

放射治疗具有丰富的内涵——常规放疗、近距离放疗、立体定向放疗、粒子放疗、以及分子生物引导下的放疗等等,最重要的是,这些放疗技术之间是互补的,而不是互相排斥的。

 

举个例子来说,由于不同的剂量学特点和生物学特点,近距离放疗的治疗效果是外照射无法替代的,这些放疗技术都在其特定领域内发挥其独特的治疗优势。

 

由此,形成了放射治疗的两大主流放疗手段和四大技。两大主流放疗手段即为外照射和内照射。四大技术则分别为常规放射治疗(EBRT)、立体定向放射治疗(SBRT)、高剂量率后装放射治疗(HRD)和低剂量率组织间插值(LDR)。

 

尤其值得强调的是,放射治疗是一种覆盖全身肿瘤治疗的技术,从头颈到胸腹、盆腔,再到脑转移、骨转移……从这一点上说,也是没有任何一个学科、任何一个技术可以相媲美的。

 

然而,目前全世界没有任何一家放射治疗中心开展了全部的放射治疗技术,王俊杰教授指出,这正是我们这一代放疗人的使命,开展全面的放射治疗技术,这才是真正的放射治疗科!

 

 

2

目标导向进一步发展放射治疗

 

 

 

目前,我国与美国的常见肿瘤五年生存率对比为31% vs. 67%,但是应该清晰的认识到,我国对于宫颈癌、胃癌、食管癌治疗的五年生存率已经超过美国。而对于宫颈癌和食管癌的治疗,放射治疗的贡献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!

 

同时,在我国发病率前10位的恶性肿瘤中,只有宫颈癌可以通过放射治疗手段达到根治治疗目的。其他肿瘤,可以达到同等治疗效果的,还有男性的前列腺癌和女性的子宫颈癌。

 

王俊杰教授表示,我们应该精准发力,以目标任务为导向发展放射治疗。



 

 

 

▲ 图 / 王俊杰教授演讲截图

 

针对于我国重点发展临床医学中心以及建设重点专科的发展战略,结合区域人口数量、经济社会条件、医院规模,王俊杰教授提出了层级化发展模式的思路,将国内放疗中心的建设和布局分为世界级放疗中心、国家级放疗中心、地市级放疗中心、县市级放疗中心。其中:

 

  • 世界级放疗中心将配备约30台设备,对标世界前沿技术,做国际标准的引领者和制定者,建设国际高水平临床专科;

  • 国家级区域放疗中心,将配备20台左右设备,围绕省级肿瘤中心和省级三甲医院建设质控中心,建立标准化技术流程、质量控制和人才培养;

  • 地市级区域放疗中心讲配备约8-12台设备,对标落实标准化路径建设;

  • 县市级放疗中心将配备2-4台设备,建设网络化临床专科服务体系。

 

借助远程、互联网、AI等科学技术,通过专科联盟、专科医联体互联网医院等形式,最终实现区域同质化、标准化发展。

 

同时,基于中国肿瘤发病特点和国内特有的放疗技术,明确研究目标,提升我国放疗专业的国际影响力。

 

 

上一篇:为什么肺癌易发生脑转移?临床上有哪些治疗方式呢?

下一篇:最后一页

联系我们

  • QQ:12369633
  • 电话:4000288120
  • 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东湖街道锐创国际中心B座2223

官方微信

版权信息

京ICP备2021020086号